2012

“空间天气数值预报模式研发与演示系统”(二期)完成硬件建设并通过验收

发布时间:2012-07-09 作者:
分享到:

继2006年中科院支持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数值预报模式研发与演示系统”(一期)硬件建设的基础上,2011年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经费的支持下,历时一年,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数值预报模式研发与演示系统”(二期), 该系统NUMA架构高性能计算机768颗Intel Nehalem至强处理器每秒总计算峰值达7.35万亿次、内存高达3072GB,其具备全局共享内存的单一系统映像,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能力,CPU扩充能力为256颗、内存扩充能力达16TB, 互连带宽为15GB/s、延迟低于1微妙,及RAS可靠性与配置灵活性,保证了整个系统的先进性与适应性。

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对全室研究人员开放,也包括承担实验室开放课题或参加实验室人员主持课题的外单位合作研究人员, 并开始为全国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以及海外有合作关系的研究人员提供服务,数值预报模式研发与演示系统(一期)一直重点支持中科院海外创新团队的研究工作,为后续的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奠定了基础;通过中科院“十五”、“十一五”信息化专项的合作,系统加入了中科院超级计算三层架构,实现多方合作、互惠互利; 数值预报模式研发与演示系统(二期)将为国家科技部“空间天气建模973项目”提供强有力支持。

2012年7月6日,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组织专家对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值预报模式研发与演示系统”(二期)硬件建设召开验收会, 验收会议由王树志主任助理主持, 科技处会同资产财务处、采购办公室、综合办公室和档案室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空间天气室、数据网络中心及预报研究室的相关领导、专家也出席了会议。

专家组听取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仪器设备建设总负责人王赤研究员和技术负责人黄朝晖研究员的建设情况汇报,以及SGI工程师的技术报告并进行了现场考察和测试,同时审阅了相关资料,认为“空间天气数值预报模式与演示系统”(二期)在一期建设的分布式(PC CLUSTER)高性能计算系统的基础上,新建NUMA架构高性能计算系统系统技术指标和配置先进、合理,为实验室的空间天气数值预报模式研究提供重要支撑,不同架构的高性能计算系统有机配合、形成合力,极大提升了实验室装备的先进性和模式研发人员的科研创新能力, 该系统建设紧密结合了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内容、目标及“十二五”研究工作重点,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采购流程严格按照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的相关政策进行,整个项目全程由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实行公开招投标,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并在计划预算内完成了设备采购任务,做到了节俭、有效使用国家资金。同时对机房承重、强弱电、空调与UPS系统、温度自动控制等方面进行了适应性改造,保障高性能计算设备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验收组认为该系统建设符合实验室仪器设备建设方案中的各项要求, 一致同意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