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2018科研进展

  • 29
    2018-12
    子午工程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与地震电磁卫星观测数据交叉验证取得初步进展
    2018年5至6月,子午工程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开展了为期数十天的观测,期间恰逢地震电磁卫星多次经过曲靖附近上空(每5天过境一次,每次时间小于1分钟)。中国电科22所经过与地震电磁卫星总体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申旭辉研究团队)合作,获取了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美国MillstoneHill非相干散射雷达与地震电磁卫星对卫星轨道高度处电离层电子密度(Ne)与电子温度(Te)的联合观测数据(其中曲靖雷达4次,MillstoneHill雷达6次),发现观测数据量级与变化特征基本 ...
  • 15
    2018-10
    实验室科研人员在近地太阳风参数研究及预测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近地空间的太阳风参数研究及预报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近日,实验室沈芳研究员和博士生杨子才、杨易等人在近地空间的太阳风参数统计研究及数值模拟方面取得系列重要进展,相继发表在2018年Solar Physics、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和Space Weather杂志上。
  • 15
    2018-08
    实验室科研人员自主构建木星磁层全球MHD模型
    木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自转最快的行星。而木星磁层,作为太阳系中体积最大、能量最强的行星磁层,一直以来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区别于地球磁层,木星磁层中的等离子体主要源于其卫星――木卫一(Io)。Io是太阳系中火山活动最活跃的天体,其火山喷发的中性物质经电离后源源不断地给木星磁层提供等离子体;而且由于木星的高速自转(自转周期约10小时),木星磁层动力学和地球磁层显著不同。具体来说,木星磁层动力学主要由两种机制主导:一种是类似于地球的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Dungey ...
  • 14
    2018-08
    实验室科研人员针对小尺度磁流绳的研究取得进展
    小尺度磁流绳的源区及形成机制等仍然存在争议,刘勇研究员的团队在该课题的研究上取得系列进展。
  • 21
    2018-05
    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太阳风暴和激波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太阳风暴(CME)及其激波可以产生地磁暴、高能粒子、射电暴,是空间天气研究和预报的重要对象。近期刘颍研究员团队在这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
  • 09
    2018-03
    天气室科研人员提出一种太阳风能流调制热带气旋活动的新机制
    工业革命以来,地球气候正经历非常剧烈的全球性变化。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子越来越受到科学团体、普通民众、以及政策决策者的重视。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人为因素是导致了近百年的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比如说:IPCC估算人为因素产生的辐射强迫为1.6 W/m2,是自然因素的10倍多。然而,自然因素的影响果真不大么?对此,学术界的质疑也从未间断。大量的研究证实太阳活动能显著影响地球上的天气和气候,其时间尺度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几十年、一个世纪,乃至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