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2019科研进展

  • 05
    2019-12
    基于张衡一号数据的首个全球磁场模型面世
    近日,在长沙召开的“第四届中国电磁监测卫星计划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欧空局SWARM卫星首席科学家Gauthier HULLOT教授特别介绍了新一轮国际地磁参考场(International Geomagnetic Reference Field,IGRF)候选模型的测评情况,其中由张衡一号高精度磁强计数据生成的全球地磁模型成为大会亮点,这是第一个由中国团队主导完成的IGRF候选模型。据Gauthier介绍,该模型的构建全部采用的是张衡一号高精度磁强计的数据,是目前唯一未使用S ...
  • 22
    2019-11
    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宇宙线对闪电活动影响的研究中取得进展
    工业革命以来,学界普遍认为人类活动是引起全球变暖的主导因素。在此背景下,太阳活动影响全球性地球天气/气候变化产生的观点一直饱受质疑。近些年来,随着空间、大气、海洋等领域交叉研究的不断深入,太阳活动等空间天气因子对全球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正逐渐为学界关注和接受。当然,受限于理论基础的匮乏和观测数据的不足,该领域的研究结果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性。
  • 15
    2019-11
    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太阳辐射是地球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太阳光子和太阳风。一般来说,太阳风能流比太阳光子辐射低4-5个量级,因此绝大多数的研究都将关注点放在了太阳光子辐射上。普遍认为,太阳总辐射主要存在11年左右的活动周期,这也经常被用来研究气候十年震荡的效应。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能量来源之一,进入磁层的太阳风总能流(Ein)虽然也呈现出明显的周年震荡,但其对于地球气候的影响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 14
    2019-11
    实验室科研人员在极区场向电子事件分布的研究中取得进展
    场向电子是指沿磁力线运动的电子流,是场向电流的主要载体,在空间等离子体动力学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极区场向电子研究对于认识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以及电离层-磁层耦合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由于受卫星轨道的限制,以前对地球极区场向电子的特性、分布和动力学过程还缺乏全面的认识。
  • 17
    2019-10
    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太阳风暴研究取得新进展
    太阳风暴(CME)及其激波的行星际传播、以及传播特征如何影响地磁暴的产生和强度是空间天气研究和预报的重要环节。刘颍研究员团队在此研究方向取得了新进展。
  • 03
    2019-09
    实验室高精度磁强计参与执行我国第10次北极考察任务
    8月10日,由实验室研制的高精度磁强计随“向阳红01”科考船从青岛起航,开始执行中国第10次北极考察任务。本次北极考察任务经自然资源部批准,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组织、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实施,共有来自13家单位的78名船员参加航次,考察为期50天,预计9月30日返回青岛。
  • 17
    2019-06
    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利用地基气辉网和卫星联合探测中高层大气潮涌方面取得进展
    中高层大气潮涌事件是类似河流涌潮的一种独特的大气波动事件,研究其传播环境及其演化传播,对于理解大气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 17
    2019-06
    实验室研究人员与俄罗斯科学家联合探测中高层大气波动方面取得进展
    近年来,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寄遥研究员领导的中高层大气研究团队利用自主研制的全天空气辉成像仪,建成了全天空气辉探测台网,对我国上空中高层大气开展了系统的气辉观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同时,与国外科研机构开展了联合观测中高层大气波动方面近期也取得重要进展。
  • 22
    2019-05
    实验室科研人员在磁层顶通量传输事件研究中取得进展
    磁层顶磁场重联是太阳风-磁层系统进行耦合的重要方式。其中,瞬态、时变的重联会产生磁层顶通量传输事件(FTE)。但是,由于卫星对FTE的观测基本为单点观测,人们对FTE大尺度结构特点的认识尚不完善。近日,实验室孙天然副研究员、王赤研究员、硕士研究生陈琛等采用PPMLR全球MHD模拟程序对FTE的大尺度结构进行研究。针对程序计算结果,我们发展了一种定量分析FTE特性的新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分析了FTE的分布特性及轴向尺度,研究发现,即使太阳风条件固定不变,FTE的轴向尺度仍然呈现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