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标志着我国空间环境地基监测体系建设朝跨越发展迈出关键性的一步。作为进驻怀柔科学城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该项目也得到北京市的大力支持,北京市将在总投资内提供配套资金。
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不同,空间环境中的绝大部分物质处于电离态,也就是物质的“第四态”。这样一个天然的实验室,是在地面上花费巨资建造高能粒子对撞机都难以获得的。同时,现代社会日益依赖的航天、导航、通讯等设施受到空间环境的严重影响。这让人们清醒地意识到,空间是原创性科学发现的重要领地,是宝贵的资源,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如何利用和驾驭空间?开展空间环境探测是首要之举。从地面上探测空间环境,既实惠又可靠。我国在10年前建成的子午工程(一期)就是这样一个地基空间环境监测设施。它沿东经120度和北纬30度的15个台站建设多类探测设备近100台,可连续监测从地球上空二三十公里至几万公里高度的近地空间。
子午工程一期迈出了我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探测的第一步,但几十台设备散布在广袤的国土上还是备显稀疏。对此,子午工程二期将构建沿东经120度、100度和北纬30度、40度分布的“井”字型监测网络,实现全国范围覆盖,并将探测的区域从近地空间一直延伸至太阳表面。届时,子午工程的探测设备将达近300台,成为全世界最强大的空间环境地基探测系统。
可以预想,子午工程二期将产生巨大的科学和社会效益。所获取的监测数据不仅可用于科学研究,为空间物理、空间天气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的突破提供支撑,也将提高我国空间天气预报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我国航天、通信、导航、电力保障能力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子午工程(二期)台站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