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实验室科研人员王瑞、刘颍研究员联合斯坦福大学教授Todd Hoeksema以及实验室外籍博士后Ivan Zimovets等人,对最近一次引起广泛关注的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最强耀斑事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充分揭示了光球磁场水平运动与磁流浮现的伴生关系以及其对这次超强爆发的贡献及作用。该研究成果以“Roles of Photospheric Motions and Flux Emergence in the Major Solar Eruption on 2017 September 6”为题发表在美国SCI核心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美国日震和磁像仪(Helioseismic and Magnetic Imager,HMI)仪器组高度认可该项研究成果,并邀请撰文介绍该工作,作为使用HMI数据的亮点研究发布于“HMI Science Nuggets”(科学金块)。
活动区12673于2017年9月6日产生了过去十几年最大的一次耀斑爆发(X9.3级)。快速的磁流浮现是这个活动区最显著的特征。那么快速的磁流浮现是否主导了此次超强爆发呢?我们利用HMI数据中集成的空间天气关键磁场参数快速全面地分析了活动区磁场随时间的演化,并利用磁场螺度演化定量分析垂直和水平运动磁场对活动区非势性的贡献。通过计算我们可以了解到,大爆发前累积浮现磁螺度达到-1.6×1043 Mx2,,而累积剪切磁螺度达到-6×1043 Mx2,剪切磁螺度占到了总螺度的79%。剪切螺度在整个磁流浮现相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我们用磁场的螺度来代表磁场非势性的累积。我们的结果显示,初始的浮现磁场包含相对较低的螺度。而更多的螺度是由于剪切和汇聚流作用在已经存在的和正在浮现的磁场上产生的。剪切运动随着磁流浮现变得越来越强,尤其是在磁场核心区的中性线两侧。垂直电流的演化显示大部分的强电流并未随磁流浮现出来,这表明大部分的浮现磁场很可能并不是强带电流的。
HMI Science Nuggets 链接:http://hmi.stanford.edu/hminuggets/?p=2821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3847/1538-4357/aaed48
引用:Rui Wang, Ying D. Liu*, J. Todd Hoeksema, Ivan Zimovets, and Yang Liu, Roles of photospheric motions and flux emergence in the major solar eruption on 2017 September 6, 2018,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86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