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列表

第一百一十一讲:基于卡西尼号中性原子成像仪数据发现土星环电流的长周期变化特征(报告人:乐超,北京大学;时间:2024年12月30日)


讲座信息

讲座题目:基于卡西尼号中性原子成像仪数据发现土星环电流的长周期变化特征

讲座嘉宾:乐超北京大学 教授

讲座主持人:沈芳(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时间:2024年12月30日10点

地点:线上 腾讯会议 411-8560-2478 (点此入会)

          线下 中关村九章大厦A701                       

                                                                               

讲座摘要

环电流是行星磁层电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离子和电子朝相反方向的漂移运动形成的,通常存在于具有内禀磁场的行星周围。现有研究表明增强的环电流不仅会导致磁暴活动期间的地磁场强度减弱,在全球磁层-电离层耦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有限的卫星局地探测,对环电流长期动态变化的全局研究比较困难。然而通过能量中性原子成像,科学家们可以实时获取环电流的全局分布图像,为研究环电流的时间变化提供基础。本报告将介绍基于卡西尼号卫星自2004-2016年期间在高纬轨道能量中性原子(ENA)成像仪的遥测数据,研究土星环电流超热等离子体的地方时分布特征和总能量的长周期变化。通过分析发现土星环电流强度和峰值位置存在11年周期变化特征。进一步与太阳活动对比分析,发现环电流活动变化与太阳活动周期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在太阳活动峰年环电流强度弱,峰值位置偏向午夜前,在太阳活动低年则相反。


嘉宾介绍

乐超,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9年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2015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获得美国宇航局"与星共存”博后奖金。2019年入职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主要是从事行星磁层物理研究,包括地球与其他行星磁层环电流粒子的动力学过程、波粒相互作用以及机器学习在行星磁层物理的应用等。共发表包括naturephysics,nature communication等SCI论文120余篇,其中一作和通讯作者论文42篇,总引用超2200次。曾获得国际无线电学会青年科学家奖;JGR-space physics杂志优秀审稿人称号;美国地球物理学会Sunandaand Santimay Basu国际青年科学家奖;欧洲地球物理学会Arne Richter青年科学家学会奖章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