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2021科研进展

  • 15
    2021-12
    实验室科研人员在月球背面发现“天外来客”
    实验室刘洋研究员团队基于嫦娥四号巡视器获取的具有超高空间分辨率的影像与光谱数据,首次在月表原位识别出了年龄在1个百万年以内的碳质球粒陨石撞击体残留物。虽然先前的研究在阿波罗样品中发现了碳质球粒陨石碎片,但从未在月球表面通过遥感探测直接观测到碳质球粒陨石的撞击残留物。刘洋团队的发现表明,富含挥发分的碳质小行星的撞击可能仍然为现在的月球提供水源。同时,该研究显示比较年轻的月表物质(如嫦娥5号返回样品)中存在撞击体残留物的可能性。而对这些可能存在于嫦娥5号样品中撞击体残留物的直接分 ...
  • 10
    2021-12
    空间中心科研人员发表封面文章介绍国际子午圈计划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刘维宁研究员、王赤院士,法国图卢兹大学Michel Blanc教授等在2021年第12期《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发表封面文章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牵头的一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国际子午圈计划(International Meridian Circle Program,IMCP)。该计划由我国科学家率先提出并主导,以我国子午工程为核心,联合东经120°、西经60°子午圈沿线的十余个国家或地区千余台各类仪器形成全球分布式地基探测网络,对地球空间环境进行全纬度、全天 ...
  • 08
    2021-12
    实验室科研人员在背景太阳风模拟方面取得进展
    背景太阳风是研究行星际扰动传播预测空间天气状况的基础, 磁流体(MHD)模拟是背景太阳风研究的重要手段, MHD方程是唯一一个自洽的描述大尺度的空间天气现象的方程组,数值MHD模拟使我们能够捕捉太阳风等离子体流的基本结构和瞬态现象。
  • 02
    2021-12
    实验室人员在电离层等离子体垂直漂移和中性风对等离子体泡演化影响的研究取得进展
    电离层等离子体泡(EPB)主要于日落后产生于磁赤道上空,是沿磁力线向极向延伸的等离子体耗散结构,通常呈现出自西向东的漂移特征。
  • 26
    2021-10
    实验室科研人员在磁流体湍流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在流体和磁流体系统中,能量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在不同尺度传输,产生湍流。湍流在日球层中普遍存在,对空间等离子体的物质能量交换、加速和热化及宇宙线传输等具有基础且重要的作用。由于大尺度磁场的存在,磁流体湍流被认为是各向异性,扰动功率谱指数在平行和垂直磁场方向分别接近-2和-5/3。
  • 26
    2021-10
    实验室科研人员在行星际激波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行星际激波可以产生地磁暴、高能粒子、射电暴等,是灾害性空间天气的重要驱动源。如何针对特定的激波事件,了解其在日冕/行星际的形态和动力学特性,预报是否以及何时到达地球轨道,是空间天气研究和预报的关键问题之一。
  • 26
    2021-10
    实验室科研人员在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模拟方面取得进展
    日冕物质抛射(CME)是太阳上的大尺度爆发现象,伴随着大量的物质和能量释放,是空间天气预报的一个研究重点。行星际空间是CME吹袭地球的必经传输通道。CME在行星际空间传播的部分称为行星际CME(ICME)。在行星际空间传播期间,ICME可以与周围太阳风发生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过程,从而影响其到达地球的时间和强度等,因此对于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的模拟研究尤其重要。
  • 06
    2021-09
    实验室科研人员在磁场重联点波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赤研究员团队的李文亚副研究员(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唐斌斌副研究员(通讯作者)与瑞典空间物理研究所Yuri V. Khotyaintsev副教授和Daniel Bruce Graham博士等人合作,深入研究磁场重联点附近的高混杂波动与电子动力学过程之间的联系,首次给出高混杂波与重联点物理过程直接关联的证据,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以“Upper-hybrid waves driven by meandering electr ...
  • 25
    2021-08
    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天问一号”着陆区地质背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巡视器“天问一号”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乌托邦平原形成于诺亚纪,是火星北半球最大的撞击盆地,直径约为3200 km(图1)。南部、西部和东部边缘分别与伊西斯平原和埃律西昂火山地区相接,形成了广阔平原区域。地形数据表明火星北半球可能存在“古海洋”,乌托邦平原位于推测的古海岸线内,研究着陆区的地形地貌、物质成分对了解其地质演化历史,验证火星“古海洋”假说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