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2014科研进展

  • 09
    2014-12
    实验室科研人员在低纬电离层闪烁和扩展F的相关性研究方面获得进展
    日前,美国地球科学学会(AGU)权威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刊登了实验室博士研究生王铮与导师史建魁研究组利用低纬度地区电离层闪烁监测仪和测高仪以及ROCSAT-卫星的探测数据研究电离层闪烁和扩展F现象相关性研究成果的文章。
  • 26
    2014-11
    实验室科研人员利用观测数据 首次统计分析磁层顶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的波动特性
    存在速度剪切的两层流体分界面上,可以激发Kelvin-Helmholtz不稳定,该不稳定性可以有效地交换分界面两侧的物质。对于地球空间的外边界――磁层顶,外侧是高速绕流的太阳风等离子体,内侧是低速的磁层等离子体;磁层顶边界同样可以激发K-H不稳定性,形成的波动和涡旋能够把太阳风等离子体、动量和能量输运进磁层,是行星际磁场(IMF)北向条件下太阳风能量进入磁层空间的主要途径之一。
  • 23
    2014-10
    实验室科研人员在激波到达时间预报研究方面获进展,相关综述文章荣登Space Weather封面
    太阳瞬变爆发活动(日冕物质抛射CME等)及其伴随的行星际激波具有强烈的空间天气效应,因此预报它们传播到地球轨道的时间是空间天气预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赵新华副研究员和冯学尚研究员自主开发出了到达时间预报的第二代激波传播模型(SPM2),该模型基于爆炸波传播解析,使用扰动初始时刻的观测参数(初始激波速度、背景太阳风速度等)作为输入,能对相应行星际激波是否传播到地球给出预判,并对到达地球的激波事件给出其到达时间的预报。对23 ...
  • 23
    2014-10
    子午工程建设成果荣获中国地球物理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0月20日下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奖颁奖典礼上,子午工程建设成果荣获中国地球物理科技进步奖(团体奖)一等奖。子午工程总工程师王赤代表子午工程出席颁奖典礼,并接受了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J院士为一等奖获奖者颁发的获奖证书。
  • 23
    2014-10
    实验室人员发现磁尾存在对地球空间环境产生不同影响的两类高速流事件
    磁尾对流对于质量、能量和磁通的地向传输有着重要作用,一直以来都是磁暴/磁层亚暴期间磁层动力学研究的关键课题。不论是等离子体片边界层还是中性等离子体片,等离子体的流速通常都很小(< 100 km/s)。然而在一些情况下,磁尾也存在一些持续时间在分钟量级的高速流事件(>几百km/s)。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高速流可能的形成机制,其中广为流行的是近地磁场重联机制:通过磁场重联,将磁能转化成等离子的动能,从而形成高速流。
  • 16
    2014-10
    实验室科研人员完成高层大气扰动及其对卫星轨道高度影响的系列研究工作
    高层大气是最易受到太阳和地磁活动影响的地球空间区域之一,它又是卫星运行的重要区域之一。太阳辐射的变化以及不同类型太阳风触发的地磁暴引起的高层大气扰动具有不同的特征,由此产生的热层大气密度变化和卫星轨道效应也不相同。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高层大气研究组近几年利用卫星以及子午工程探测数据对太阳和地磁周期性变化以及地磁暴引起的高层大气扰动以及对卫星轨道影响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该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学 ...
  • 08
    2014-10
    实验室科研人员对非迁移潮汐波产生机制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些年来大量的观测发现,非迁移潮汐波普遍存在于从对流层到热层的地球空间,并且在上下层耦合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对非迁移潮汐波产生机制的研究成为近些年的热点研究课题。
  • 26
    2014-09
    实验室科研人员首次得到迄今为止极尖区最大时空尺度场向电子扰动事件
    近日,中科院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史建魁、张子迎、程征伟等根据Cluster卫星的观测数据分析,首次在极尖区得到通量最大的场向电子扰动事件,并对其时空尺度进行了分析。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学术期刊《地球物理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上。
  • 24
    2014-09
    实验室科研人员揭示“复合太阳风暴”和“双步地磁暴”的产生机制
    日冕物质抛射(CME)是空间天气效应包括地磁暴的主要驱动者。其日地空间传播特征如何影响地磁暴的产生和强度是空间天气研究和预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也是精确空间天气预报的主要障碍之一。
  • 10
    2014-09
    实验室科研人员利用Cluster卫星数据和全粒子模拟方法 揭示无碰撞激波的熵增机制
    近日,中科院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杨忠炜、刘颍(通讯作者)等人利用Cluster卫星的观测数据和全粒子数值模拟,以2002年2月的一次地球舷激波穿越事件为例,揭示了无碰撞激波面内的熵增机制。这一工作发表在美国SCI核心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