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2017科研进展

  • 20
    2017-12
    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太阳风暴传播和相互作用研究取得进展
    太阳风暴(CME)在日地空间的传播是空间天气研究和预报的关键环节。我们此前的研究发现,一个典型的快事件在到达1 AU(日地平均距离)之前就完成主要的减速过程;另外,太阳风暴在日地空间传播时可以与多个其他事件发生相互作用,并非仅限于两个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因为日地传播需要几天的时间,而在此期间可以发生多个太阳风暴。
  • 08
    2017-12
    实验室科研人员追踪太阳风暴中阿尔芬波的径向演化 并给出其加热太阳风的直接证据
    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ICME)在内日球层径向传播过程中会不断膨胀。天气室王赤研究员、刘颍研究员等早期的统计研究表明:ICME的膨胀过程是非绝热的,存在局地加热过程。一般认为,行星际空间的低频阿尔芬波通过非线性串级过程可将能量从大尺度向小尺度结构传输,是ICME等离子体的主要加热机制之一。
  • 30
    2017-11
    实验室科研人员新成果被列为JGR特色文章
    日球层电流片(HCS)是日球层相反方向磁场翻转的边界,它是围绕太阳的一层连续的曲面。电流片对于空间天气预测具有深远的意义,南向的行星际磁场和地球磁场相互作用是导致地球磁暴的重要原因之一。不仅如此,电流片和宇宙射线也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研究电流片的传播规律非常重要。
  • 28
    2017-11
    实验室科研人员对赤道等离子体泡的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由实验室徐寄遥研究员研究团队的博士研究生吴坤,使用海南富克子午工程台站和广西桂平观测站自主研制的全天空气辉成像仪630 nm波段的观测数据对2013年10月04日的赤道等离子体泡事件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发现事件中的等离子体泡存在特殊的结构形态,观测到的赤道等离子体泡呈现出明显的类波结构特征,并且与磁子午线成大约30度的夹角,如图1所示。他们利用TIE-GCM物理模式很好地解释了该夹角的形成原因很可能是由日落后电离层纬向风和电导率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他们发现相邻 ...
  • 23
    2017-11
    实验室科研人员在磁场重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磁场重联是将等离子体内磁能转化为粒子热能与动能的重要过程,磁场重联可以解释太阳,行星际空间,地球空间以及实验室等离子体能量爆发性释放现象。Hall信号是无碰撞磁场重联的一个标志性物理过程。实验室张永存,戴磊,王赤等研究人员与法国国家科学中心天体物理与行星科学研究所B. Lavraud, A. Marchaudon 等研究人员合作,利用美国NASA 磁层多尺度卫星计划(MMS)高精度数据对向阳面磁层顶磁场重联中的Hall系统测量,得到了以下观测结果:(1)基于Biot-Sava ...
  • 03
    2017-11
    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工程有效载荷系统 通过需求分析评审
    2017年10月31日,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工程有效载荷系统需求分析”评审会。
  • 27
    2017-07
    科技部发布973项目验收结果 空间天气建模973项目获评“优秀”
    7月14日,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2016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公布了2011年至2013年立项的190个项目的结题验收结果。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王赤研究员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基于子午工程和双星计划的地球空间天气数值预报建模研究”项目通过结题验收,获评“优秀”。
  • 09
    2017-03
    实验室 “磁场重联”理论基础研究突破成果 入选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研究亮点
    磁场重联是太空等离子体中普适存在的基本物理过程。长期研究认为,太阳耀斑的爆发、日冕物质抛射的形成、太阳风-行星磁层在边界层的相互作用、行星磁尾蓄积能量的爆发等等,都是磁场重联的不同表现形式。磁场重联使磁力线仿佛被切断后重联,将储存的磁能量转化为带电粒子的能量,是空间中磁能转化为动能和热能的主要机制。
  • 12
    2017-01
    实验室科研人员在赤道等离子体泡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赤道等离子体泡是发生在赤道地区的夜间电离层不规则体结构。在国外,全天空气辉成像仪被广泛地用来研究其二维水平结构。在国内,关于赤道等离子体泡的气辉研究还相当缺乏。
  • 06
    2017-01
    实验室科研人员在低电离层电场火箭试验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电场在低纬度电离层的电动力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项研究证明,电场在影响电离层参数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借助火箭、卫星等进行的原位测量技术可以提供准确的电离层电场信息,但是通常情况下,电离层电场的测量一般是在E区(90-120 km)或F区(250 km)进行,很少有在F1区开展的电场测量。